陆建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 IEEE Fellow,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China Communications》主编,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陆建华院士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无线通信的理论及应用研究,为探月与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解决了具有一定价值意义的实际问题。
个人成就:
提出一种结构化的信息传输方法,发展了无线通信传输容量优化理论;发明了一种结构化LDPC(低密度奇偶校验)编码方法,有效解决逼近容量极限的低复杂度编码问题;提出了时、空、频等多域协同的通信方法,为复杂传播环境下提升传输容量提供新途径。
科研成就:
陆建华主要从事空间网络、宽带无线通信、信息与信号处理等研究,取得多项创新科技成果,并在国家绕月探测、大容量微波接力系统等工程中获得重要应用;发表主要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80余项。受邀在多个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奖项,以及“中国卫星应用杰出贡献奖”,被授予“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突出贡献者”称号 。
承担项目&成果奖励:
1990年,陆建华主持设计中国面向地域网建设的某专用交换机研制。
陆建华主持中国国家863项目《无线多媒体容错编码与传输技术研究》。
陆建华主持项目《用户入口节点交换机》获1999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陆建华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中国国家973基础研究课题《高性能多媒体通信算法及系统集成技术研究》。
陆建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一代无线网络多媒体系统、理论及其应用》。
陆建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一代无线通信体系框架研究》。
陆建华主持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多媒体无线接入技术》。
陆建华参与某863重大项目取得空间信息应用重要创新,获得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七)。
2006年,陆建华主持《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遥测信道编码技术》项目。
陆建华主持项目《无线多媒体协同通信模型及性能优化》获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陆建华主持项目《广域宽带协同通信技术与应用》获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被授予“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突出贡献者”称号,“中国卫星应用杰出贡献奖”。
论文著作&授权专利:
据2019年1月清华大学官网显示,陆建华先后发表主要学术论文200余篇,获中国国家发明专利80余项。
量子通信:
2022年,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教授龙桂鲁团队与陆建华团队合作,设计和实现了一种量子直接通信新系统——通过相位量子态与时间戳量子态混合编码,通信距离达百公里。这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实现的最长量子直接通信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