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旗帜动态> 学术研究 >夏杰长:迈向数字服务时代

夏杰长:迈向数字服务时代

  时间: 2020-08-03      575     分享: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二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夏杰长在阿里巴巴学术委员会发表题目为《迈向数字服务时代》的演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服务经济时代来临:中国的事实与变化。第二,数字服务时代:还很遥远吗?第三,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的着力点。

一、服务经济时代来临:中国的事实与变化

从经济结构变迁史来看,无论是全球视野,还是中国的经济发展事实,经济服务化是基本趋势。衡量经济服务化指标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劳动就业比重。

(一)从全球视野看,20世纪7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就进入了“服务经济时代”

1、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上升

从全球经济结构的演进规律来看,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转型和变革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在世界范围内,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占比上升,正在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和趋势。图1所示,在2000年,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就高达60.17%,之后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小幅度增长期,自2010年开始,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除小幅波动外,大致还是呈现出明显的递增态势。截至2018年,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为65%。

2、服务业对劳动就业贡献显著提升

这一发展趋势同样可以从就业人员人数的行业分布来一窥端倪,如图2所示。在1991-2018年期间,在全球范围内,农业就业人员在总就业人员中的比例持续下降,工业基本保持稳中缓增的发展态势。相比之下,服务业就业人员在总就业人员中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在1991年,服务业吸纳了全球就业总人数的34.58%,到了2004年,其首次突破40%大关,当年共吸纳总就业人数40.67%,截至2018年,服务业吸纳全球总就业人数已高达48.77%。全球经济进入名副其实的服务经济时代。

(二)中国进入服务经济时代:事实与差距

在城镇化、工业化、技术进步和开放度提高等众多因素推动下,中国经济转型速度明显加快,基本顺应了三次产业转移规律和趋势,经济服务化格局基本形成,“服务经济时代”来临是不争的事实。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提升,服务业主导地位更加巩固

三次产业占比,2016年是8.6:39.8:51.6,2019年则变为7.1:39.0:53.9,第一产业下降了1.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了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2.3个百分点。2015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50.5%,首次超越二分之一,服务业名副其实成为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之后逐年提升,如今接近54%,其主导地位日趋巩固。我们课题组最近做的预测,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很可能达到59%。

2、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比重快速提升,服务业正在成为劳动就业的主渠道

2018年,我国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为46.3%,比2016年的43.5%提高了2.8个百分点,年均提升幅度大于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升幅度。劳动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经济下行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冲击下,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六稳”,首先就是要“稳就业”。从各国劳动就业发展经验看,服务业是最有潜力的领域,欧美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占比基本稳定在75%左右。在技术革命和新商业模式催生下,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变得更加知识化和柔性化,服务业就业主渠道的地位将更加巩固。我们课题组最近做的预测,到2025年,服务业就业占全部劳动就业比重很可能达到54%。

按照美国著名服务经济学家富克斯对“服务经济时代”的判断,我国的确迈入了“服务经济时代”。但是,还只是一个较低水平的“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功能还没有很好地发挥、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还比较低下,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还比较弱,服务业结构层级不尽合理,新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运用或渗透还不是很强,地区间服务业发展差距还很大,前几年我做了一个测算,中国地区间服务业发展差距明显大于GDP发展差距,这是很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换句话说,服务要素的集聚更偏向发达地区。

二、数字服务时代:还很遥远吗?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我国服务业的主导地位已经基本确定,服务业的规模扩张不再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我们固然需要服务业保持中高速增长,适度投高服务业占比,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实现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服务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这个目标的实现,当然需要多方面努力,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但是借力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服务业改造升级,迈向数字服务时代是极为重要的方向性选择。

传统服务业,是人对人、面对面的服务为主,服务场景受到很大限制,服务消费和服务投资被严重抑制。但是,服务业数字化,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比如:创造新消费场景,扩大居民消费;提振投资意愿,扩大企业投资(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消除时空制约,促进服务贸易;推动服务业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打造高效的供应链体系;惠民生、创就业(当然也有替代效应)。服务业新旧动能转换,有创造,也有替代。如果更多地强调“扬弃”,而不是“抛弃”,比如目前重新恢复的“地摊经济”,就是在推进服务业现代化的同时,也关注底层民生和传承传统服务业,两者兼顾成长,就是做“加法”。

我国这几年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实践,特别是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更加彰显出数字服务或者新服务的强大生命力。业界普遍认为数字经济是最具代表性的新经济、新业态、新动能和新引擎。我国互联网、物联网、无线宽带、移动终端、超级计算等技术和设施水平已位居世界前列,5G等重要技术领域和互联网商业模式世界领先。光纤入户达90%以上、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7.59亿、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6.95亿。这些坚实的数字技术,为数字化服务业快速发展提供坚实支撑。特别是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大多数城乡居民都已经习惯“在线”、“网络”和“平台”这样的数字服务内容和模式,迎来了数字服务的“元年”。一旦消费方式和行为习惯被养成,消费习惯就很可能产生了“惯性”,居民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将拥抱数字服务。生产领域也是一样。长期以来,消费者数据反馈生产者,都要经过很长的链条,且很有可能“信息失真”。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数据成为最生动的生产要素,将更直接与制造业或农业融合,从而实现更加紧密的产业融合和产消对接,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推动生产效率提高。

三、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的着力点

(一)服务产业数字化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引人瞩目。业界普遍认为数字经济是最具代表性的新经济、新业态、新动能和新引擎。数字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正在开启数字服务产业发展新时代,数字经济的发展已越来越普遍,大量的“数字+”、“互联网+”不断涌现,对于传统企业来说,如何拥抱数字化发展的时代机遇,借助大数据、云计算、AI等技术创新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模式,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效能,可能正在成为未来一段时间,事关企业是否能够适应时代变革导向的重要影响因素。服务产业数字化,核心要义就在于依托日益成熟的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与重要服务业的融合渗透。这样做,既加快了服务业的快速成长和效能提升,也推动了数字产业自身的壮大和蓬勃发展。 

(二)服务贸易数字化

推进服务贸易数字化。推进服务贸易数字化。世界经济格局和贸易方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世界经济走上了数字化转型的快车道,各主要经济体高度重视数字贸易的极端重要性。中国是贸易大国,也是数字经济大国,具备大力发展数字贸易的基础条件。服务业的数字化提供,意味着企业或居民可以将原本不可贸易或不宜贸易的服务产品实现可贸易和可交换,从而轻松地进行跨境服务与数据的购买、消费与支付。在数字经济时代,依托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数字贸易正在成为主要经济体争夺控制权或制高点的关键所在。作为贸易大国和数字经济大国,我们理应奋起直追,实施数字贸易优先发展战略,力争在“十四五”期末初步建成数字贸易强国。

(三)传统服务业数字化改造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发展战略目标。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现代产业是其最重要的支撑。现代产业不再是各类产业的简单加总,其核心是产业链的耦合和协整,以及构建产业生态圈,而大力推动基于数字化的服务业跨产业融合和垂直化的数字化产业链整合是其重要路径,也是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圈不可缺失的基础环节。“十四五”期间,要善于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服务业进行全链条、全方位塑造重构,全力释放数字经济的红利和倍增效应。只有构建起立体式的数字化产业链,并以数字化改造传统服务业,才能更好地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增进居民消费的便利度和普惠性,并不断降低服务交易成本和提升服务业生产率,彻底改变长期困扰我们的服务业生产率偏低的难题。

(四)公共服务业数字化

相对而言,公共服务领域的技术进步相对滞后。加快数字中国、智慧城市、智慧社会的建设步伐和力度,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业领域的数字化改造。特别要重视数字技术在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方面的积极作用,逐渐缩小数字鸿沟,力争实现城乡数字公共服务全覆盖,让服务业数字化全方位服务基本民生需求,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增进人民福祉。


夏杰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二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市场学会会长,国家发改委服务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网信办和商务部数字贸易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互联网+”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消费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