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旗帜动态> 政策解读 >戴斌:旅游抗疫情方略{为人民、守底线、谋振兴}

戴斌:旅游抗疫情方略{为人民、守底线、谋振兴}

  时间: 2020-02-08      198     分享:

2月6日,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主任、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教授、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博士生导师戴斌在院内“新型肺炎疫情对旅游业影响线上座谈会”上在线做了题为《旅游抗疫情方略:为人民、守底线、谋振兴》的演讲,以下为演讲内容。

各位业界同仁、所有关心旅游发展的朋友们:

谢谢大家对座谈会的参与和关注,谢谢你们关于疫情影响研判和政策诉求的坦率意见,谢谢业界在防控疫情期间对游客、对员工、对一线、对社会所做出的所有努力!我提议所有与会人员放下手机、话筒,离开电脑,为疫情中逝世的同胞默哀9秒。默哀毕。

在这个漫长而紧张的春节假期,我和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分析和理论研究团队一直忙着值班、汇总各方面的信息、测算各项市场和行业指标、撰写专题报告。今天召开这个线上座谈会,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大家对这个行业的热爱,对党和国家的信心,所有的意见与建议都会被汇总和专报。借此机会,我想就当前疫中和疫后的旅游市场形势与发展战略谈几点看法,供同志们参考。

一 、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高于一切,是旅游系统的工作目标,也是旅游战线的行动指南

为贯彻落实国家高层“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重要指示精神,在科学研判疫情与旅游关系的基础上,文化和旅游部从春节假期第一天开始就采取果断措施,将工作重心从“保障供给,繁荣市场”转向“停组团、关景区、防疫情”。

从监测数据来看,有组织的旅游活动应声而减,直至全面停止;探亲访友游客同比也减少了76%以上,目的地活动半径持续收缩到2公里左右,减少了近一半的预期消费。

如果没有这些果断措施,节前预计的近5亿人次游客在全国和世界范围流动,尤其是数百万出境和数千万国内的旅游团组,这么大体量的流动消费和集聚活动,完全有可能带来不可预估的疫情传播与扩散。

得益于旅游战线同志们的理解、认同和相向而行,整个假日期间,94.25%的游客对行程变化,以及政府和业界在特殊时期采取的非常举措表示理解。

数据的背后,是旅游企业特别是直接面向游客的旅行社、OTA承受了巨大的财务压力,千千万万的员工不眠不休的付出换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业从一开始就处于抗疫的第一线。

我们向所有旅游系统和旅游战线的同志们致敬,更要以旅游的名义向参与战疫的广大医务工作者,向卫生、交通、物流、餐饮、商业等领域,向海关、公安、移民、口岸、司法等系统,向人民子弟兵致以深深的敬意!

在此,我想特别向旅游企业领导者、创业者和广大员工致敬!医生是可敬的,科学家是可敬的,教师是可敬的,为了国家创造财富,提供就业岗位的企业家、创业者和职业经理人同样是可敬的。

冲在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和科学家是值得称颂的,默默承受自身压力,为游客为社会履职尽责的企业家和普通员也是值得点赞的。

都2020年了,我们不应该也不必要再重翻“士农工商、重农抑商”的老皇历了。说实话,我很怕把某一个群体神圣化,或者污名化。动不动把就某个群体架上神坛,或者把某类人群打翻在地,恨不得再踏上一只脚,都是要不得的极端思维。

基辛格博士在《论中国》中说过一句话,“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这些“最勇敢的人”包括政治家、科学家,也包括企业家。

从公开信息来看,现在疫情还没有出现拐点,防控疫情仍然是文化和旅游系统、旅游战线的首要任务。

在疫情结束之前,有组织的旅游活动不可能放开,散客和探亲访友的旅游消费场景仍将进一步收缩。

旅游是高度依赖市场,也是高度市场化的领域,没有消费和市场,我们不可能像重点研究机构和工业企业那样复工生产。

对此,我们必须丢掉不切实际的幻想,更不能有丝毫麻痹思想,一定要有承受更大压力的心理准备。

在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文化和旅游部门统一部署下,旅游集团、旅行服务商、景区、住宿等旅游市场共同体当前的工作重心,必须也只能放在科学研判游客返程增加、国民休闲需求增长、企业财务和员工就业压力日增的形势,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防控疫情经由有组织的旅游活动而传播和扩散。

 二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旅游系统的奋斗目标,也是旅游行业振兴的信心所在

文化和旅游系统一直在关注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专业机构一直在进行科学测算与系统评估。

我注意有国内外的非官方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在网络上发表了疫情对旅游业影响的文字:

有的把我们节前做出的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收入预测值全部算作这个春节受到的市场损失,有的把去年同期收入算作今年的同期减收,有的把去年的旅游总收入除以365天算作现在每天的损失,有的借用2003年的“非典”、2015年巴西的“寨卡”疫情的经验数据。

事实上,旅游市场数据既包括有组织的旅游活动,也包括探亲访友和商务旅游消费,不能简单地把有组织的旅游活动停止等同于全部旅游活动的消失。

与2003相比,今天的中国旅游业已经不再是封闭运行的世界,而是进入大众旅游新时代、全域旅游新方位、文旅融合新阶段。

离开惯常环境的游客与惯常环境下的居民共享城市和乡村的美好生活空间,旅游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前所未有地交织和互动,无论是疫情影响的测算与评估,还是战略研判和政策设计,都必须要有开放的、系统的和专业的思维。

在文化和旅游部的统一部署下,我们会陆续受权发布相关的数据和报告。

在此之前,旅游战线既要充分估计面临的困难,又不能自己吓自己,更不能人为地制造和传播恐慌心理。

无论是疫情对旅游业影响的测算与评估,发展趋势的研究与预判,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政策设计,都要在明确定位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履行自己的法定职责和社会义务。

“养士千日,用士一时”,国家级研究机构的任务是生产权威数据、研判形势,提交高质量的资政建言成果。

“守土有份、履职尽责”,地方、高校、企业的研究机构和专业学者的任务是收集特定领域的信息和数据,向汇报对象提供有理有据的决策参考,向上反映情况提出建议。

中央、系统和行业媒体要积极传播正能量、权威信息和客观数据,千万不能为了流量而走“标题党”的路线带节奏。

有人说,经此一疫,旅游再也回不到过去了。我的看法是,为什么要回到过去呢?旅游已成为衡量现代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成了人民幸福生活的刚性需求和常态化和生活方式。

2000年以来,国内旅游持续高速增长,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1.8%,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6.7%,远高出同期GDP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平均增幅。

近年来,在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降低国有重点景区门票价格、国家文化公园试点、部署推进厕所革命等一系列重点工作的扎实推进中,旅游消费潜力得到进一步有效释放。

2019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人数和收入分别同比增长8.9%和13%。值得关注的是,第三季度农村居民出游总花费同比增长22.3%,消费能力提升明显。

2018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旅游直接就业2826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91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9%。

强劲的国内旅游消费,正在促进大众旅游的纵深发展,并深刻影响和支撑着国民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入出境旅游市场的基本面也不会因为这次疫情而改变,旅游供给存量也都还在,队伍的精气神也不会散。

对于未来,我是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人民有需要,市场有供给,政策有支撑,暂时的困难不算什么。旅游不仅会战胜这次疫情,还会迎来更好的发展局面。


戴斌,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主任、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教授、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