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旗帜动态> 刘尚希:百年大党的“人民财政观”

刘尚希:百年大党的“人民财政观”

  时间: 2021-08-23      419     分享: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100年来,中国共产党走过光辉历程并取得丰功伟绩的根本原因在于始终传承着“人民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从财政来看,其中体现的是“人民财政观”。


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征程中,财政根植于人民,始终与民族复兴、民众幸福紧密相连,对推进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以及构建新发展格局均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在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改革、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精兵简政等财政政策,赢得了民心,也为夺取革命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财政转型为“建设财政”,为国家建设筹集资金、配置资源,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政权的稳固与发展。在改革开放时期,财政转型为“公共财政”,为市场化改革开辟道路,调动地方、企业、个人等各方面积极性,有力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在新时代,财政转型为“人本财政”,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尤其是人的现代化提供基础和支撑。


政党和人民的财政关系是政治的集中体现。过去,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更多是从阶级性角度探讨的。从学术角度来看,这种阶级性反映的是一个政党和人民的财政关系:是依靠人民、为了人民,还是背离人民?不同的答案决定了财政的政治属性。建党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关键在于真正做到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种政党和人民的关系体现了一种新的政治理念和制度设计。


某种程度上说,财政是一种动员、集中和使用资源,以应对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等在内公共风险的社会机制。这种机制往往隐含于整个社会体系当中,并决定着一个政权与整个社会的运行和发展状况。我们必须从广义的社会层面来理解财政更为一般、更为本质的内涵和特征。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对财政问题的把握和理解始终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跳出了财政管理的单一框架。一方面,发展经济、自力更生,减轻民负,赢得民心;另一方面,将民心作为最宝贵的政治资源,支撑着党在不同时期完成相应的中心任务。革命战争时期,人民群众主动支援前线,解决了战争的后勤保障问题;新中国建设时期,人民群众响应党的号召,主动实施社会主义改造,不计报酬地工作,解决了工业化的资金积累和当时存在的城市人口压力问题;改革开放时期,勤劳的劳动力大军,支撑起了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国家面貌由此焕然一新。人民的财政总是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以显性和隐性的方式动员和集中资源,把政治、经济和社会融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在构建民族复兴、国家发展的确定性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在党的百年历史中,从未发生过类似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危机,根源就在于财政是人民的财政。


当然,在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历史时期,我们很难用现代财政的定义去解释当时的财政活动,也不能用现在以货币性收支体现的“预算完整性”等概念来简单评价历史上的财政活动以及党与人民的财政关系。比如,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就是从土豪劣绅手里获取土地及收入,是对部分人所有权的否定和“合法剥夺”,实际上也是一种财政活动。土地、房屋作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是一个存量的概念,通过暴力手段把这些存量资源集中起来,再分配给穷苦农民,这种财政活动使得党在根据地很快赢得了民心。没有这个基础,要完成当时的中心任务“筹款、打仗和做群众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据地财政通过特殊方式对完成革命任务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因此,对财政活动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货币性收支流量层面。比如,我们过去理解的财政是一个流量概念,集中体现为预算安排等方面,实际上这是远远不够的。“预算的完整性”是流量层面的概念,不等于“财政的完整性”。我们既要看到流量的层面,更要看到存量层面。从存量角度观察,当前的财政仍是不完整的。我们现在讲财政资源统筹,不仅要统筹财政资金,还应把财政资金和以前形成的大量资产关联并整合起来,这才是完整的财政。另外,在党的百年历程中,财政功能的发挥既表现为显性的预算及收支行为,如征税、征粮、花钱、用物等显性活动,也表现为多种多样的隐性形式。如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深深根植人民、紧紧依靠人民,获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陈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可以看出,党和人民当时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财政关系,人民的支持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将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一新的“赶考”征程中发挥更加积极和重要的作用。高度重视财政问题,以人民为中心来处理各种复杂的财政关系,是百年大党成功的重要经验。在理论上,我们对财政的认识不能表面化,也不能现象化,而要进一步拓展视野和维度,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党的伟大实践中汲取灵感,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握财政,不断推动财政理论研究创新,为新时代财政改革发展提供新的指引。


刘尚希,现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正司长级),湖南大学会计学院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