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旗帜动态> 学术研究 >姚建明:构筑数字经济发展新未来

姚建明:构筑数字经济发展新未来

  时间: 2021-10-12      684     分享:

近日,由数字经济创新联合实验室、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数字经济产业生态联盟主办,海南安迈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承办的“新云无限·指引未来——2021云响会客厅”在北京(众企联文化交流中心)开幕。

 

本次活动围绕“数字经济”的大背景,邀请到了党政领导、专家学者以及权威媒体共同交流最新政策、行业趋势、技术前沿趋势、产业动态等方向,全面洞察数字时代的新动向、深入探讨数字经济发展新道路、数字技术发展新理论、数字治理新规则。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企业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数字经济产业创新研究院院长、数字经济创新联合实验室副理事长姚建明发表了“构筑数字经济发展新未来”主题演讲,以下是姚建明的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嘉宾,今天非常荣幸参与这场会议。前面关于发展的问题已经讨论很多,今天我围绕“构筑数字经济发展新未来”,从当前数字化转型中存在哪些问题角度入手,提一些我个人的想法和建议,一起探讨和思考。

 

这是我前几次论坛当中经常总结一张图,可以说“十四五”规划中,高质量发展是目标,数字经济是发展的动力,自主可控是发展的支撑。从四个方面全方位地发展数字经济,经济的数字化,政府数字化,社会数字化、生态数字化。今年首次提出整体性“十四五”规划数字经济方面的趋势,也非常全面。

 

“十四五”规划关于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方面展开的内容,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全部囊括在内。刚才我概括说数字经济是未来发展的动力,涉及到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将来搞科技创新也要围绕数字经济来搞,在数字经济的领域范畴中,不可能逾越这个范畴。


现在各个层面做数字化转型落地的时候,实际上角度不同,导致了很多实践的过程、结果、其中遇到的问题都不同。从政府的角度来做数字经济转型,相对来说好做一些,毕竟是顶层规划,怎么搭平台,聚集资源,搞新基建,搞新城建。但是做了这个事以后,要考虑这些资源如何把效益发挥出来,把内涵引进来,更好地创造价值,才能把这个事做好。

 

一、企业层面,现在在数字化转型落地的时候实际面临很多问题,总结起来有几方面:

 

1、目标不清、落地迷茫

一些企业做数字化转型到底将来要做到什么程度?不太清楚。更关键的是对数字化转型的认识不清楚。现在数字化转型大部分都是企业的信息部门在推动,它的入手点还是在改进信息系统。改进信息系统又落到了局部各个部门的具体问题中,这个问题到底怎么解决?原来的系统替换不替换?原来的系统到底怎么衔接?什么样的数据应该保留?什么样的数据不应该保留?一系列的问题就出来了。最后发现企业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干。

 

2、操作急切、对标照搬

企业不管出于什么方面原因,比如国有企业国资委下文赶紧做数字化转型,肯定要着急。现在密集型的培训,两三天一场国企数字化转型的培训,基本上在讲理论逻辑。讲完以后,具体落地,问题就来了,到底找一个什么样的标杆?数字化转型这么多年来,普遍认为互联网公司做得比较好,但是互联网公司本身的数字化转型做得不好,只是业务领域做得好,但是管理领域非常差,因此很多问题出在战略层面的决策,并不是运作方面的决策,没有办法照搬。包括国外的企业,西门子等都探索怎么重新做数字化转型的问题。没有想清楚的前提下就去做,将来投入产出怎么计算?而且现在做数字化转型的投入非常高,去中心化的比中心化的技术手段建设与使用成本可能更高,所以应该先思考清楚。

 

3、着眼局部、忽略整体

信息化部门主导,去下面各个业务部门探讨这个问题,业务部门更多强调业务怎么做好,但是现在发现从信息化部门的角度来讲,可能是希望从软件的角度来解决。比如档案管理,市面上成熟的档案管理软件系统能解决的是档案的信息上了网以后怎么处理的问题,但是档案怎么上网是一个问题。更多的问题不是上了系统后要解决的问题,而是系统和物理资料之间怎么衔接的问题。将来真正把数字化转型做好,唯一的前提就是万物互联。核心难点在技术,不止软件技术、云技术,而是硬件技术,包括硬件的制造、芯片等都属于这个问题。

 

4、人才匮乏、基础薄弱

原始创新基础薄弱,核心技术基础薄弱。中国大部分企业的技术,用的是国外的技术,自己更多的专利在标准方面,并不是软硬件方面,这是很卡脖子的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人才,只有人才也不行。美国好几大芯片巨头企业,创始人全是华人,不是制度问题,而是积累起来的环境基础。研发需要环境,有了人还得有配套相关的市场、供给、软硬件、资源的支撑,需要长时间去培养。现在做数字化转型的人才更多地强调信息化人才,实际上数字化人才应该是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懂管理、技术、信息化、法律,才能把国家的数字化转型支撑起来。

 

5、一锤定音,旧地徘徊

做什么样才能做成功?成功永远在路上,因为问题层出不穷,不可能一锤定音。搞新基建上5G,6G出来又落后了。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出现,现在说要搞氢燃料电池,作为全国的试点,明显跨越了传统的新能源汽车的认识。所以,总局限在怎么做数字化转型,不去探索新的思路和新的技术,肯定是不行的。

 

无论是国企、民营企业,大企业、小企业、中型企业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广西有家国家企业做转型,这家企业想上云,按照做数字化转型的思路,出去找云,云服务商很多,最后徘徊不知道上谁的云。所以目标要清楚,到底要干什么。

 

二、做好数字经济发展,要从五个层面探讨

 

真正的数字化转型要支撑企业的全方面决策,包括企业文化、战略、组织、资源以及运作、业务各方面的决策。很多企业没有从数据里面挖掘价值进行很好的决策支撑,才出了问题。国家避免垄断的出现,很多企业在这个前提下仍然做有碍于反垄断的事情。这么多数据支撑不起来战略决策,这能叫一个成功的互联网龙头企业吗?没有数据的支撑,没有看到未来的发展,属于战略层面决策失误的问题。

 

1、理念的转变

数字化转型绝对不是信息化改造,但是很多企业还没有转变过来。做数字化转型,还是让信息化部门来做。信息化部门只要一入手做,立马做到了信息化改造,上升不到数字化转型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麻烦,又到了基层去探讨信息化的问题。要去成立专门的数字化转型部门,来做这个事情。中信集团成立数字化子公司,专门负责数字化转型,也是基于原来的信息化公司改造起来,但是这个逻辑比较合理。从理念、思维、问题,以及将来的动态跟进,避免一锤定音,徘徊不前的问题,持续做转型。

 

2、战略视角

新思维引领下,进行战略决策的时候。政治站位、文化定位、目标引领,方向明确。组织资源的问题,不管数据资源还是非数据资源。现在对数据资源的认识夸大。如果数据是资产,我的法律朋友认为《消费者个人安全法》,这个法落地是很难的,这个法的出台是否对将来的数字经济发展造成影响?顶多在支付宝弹开以后出来一个新的页面,但仍然会用支付宝,不会受影响。数字经济要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加了法治的前提。但是这个法落地很难,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们对数据的认识不太清楚。数据资源不像水、矿石、煤一样能够实实在在的看到、计量。数据资产将来怎么衡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同样一个数据,在不同的场景下发挥的价值不一样,这个数据价值怎么衡量?数据内容一样的,但是数量不一样,将来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同样是历史数据,如果放到硬盘上,扔到库里面,一辈子不用就没有价值,如果用就有价值。现在对于数据的认识远远没有达到像资产去进行评估、认识,甚至交易,这都是很难的。现在探讨数据的交易还是为时尚早,必须对数据有了界定以后,才能真正实现数据的交易。别的资源都是越用越少,但是数据这个资源越用越多,那价值怎么算?

 

三、从资源的角度讲,数据资源将来怎么共享?


不光是数据资源,整个企业里面的资源,人财物怎么共享,交融共生,实现综合生态,实现持续发展,是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1、核心特点,跨界融合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都想跨界,但是跨界的尺度很难把握。中信集团基本上所有市面上的都涉及了,农业、工业、制造业、房地产都涉及,将来怎么跨界?传统的思路来做,深入到行业里面做信息化改造,实现跨界融合的思路,把各个行业打通。

 

2、技术视角

关于技术的创新,万物互联的难点在于物、云、系统怎么衔接的问题。不管工业企业、农业、服务业最难的就是万物互联。所有这些数字经济应用的领域里面,技术创新的环节非常多,机遇非常多。各个行业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特别是传感器以及原创设备中,都有很大的机遇,真正地实现万物互联,最后真正地实现智能决策。

 

还有一个问题,对智能的认识不太透彻,总觉得上一个系统就实现了智能化改造。一些二线城市说自己打造了智慧城市,后来把APP打开以后,把线下的搬到线上,没有什么智能。智能是建立在预测的前提下进行决策,这是最核心的事情,但是现在预测做不出来,根源在于数据不够多,万物没有互联。

 

另外,数据要实现安全高效,安迈云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思路——去中心化,实现安全高效。但是这只是局部,只是走了初步的探索,将来物到系统之间怎么安全高效的问题,只要有人参与的环节,安全高效就很难解决。

 

最后,7月底、8月初开了影响力很大的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我在新兴报上写了一个会刊,后来北京市出台了六个高地引领的目标。即城市数字智能转型示范高地、国际数据要素配置枢纽高地、新兴数字产业孵化引领高地、全球数字技术创新策源高地、数字治理中国方案服务高地、数字经济对外合作开放高地。这是北京未来5—10年的定位与目标,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


姚建明,2019中国年度经济人物。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企业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数字经济产业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数字经济创新联合实验室副理事长、北京现代企业研究会会长、中经数字经济研究中心顾问委员会主任、《数字经济评论》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兼职教授。荣获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学杰出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高管教育(EE)“最佳教授”和“最受欢迎教授”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