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旗帜动态> 学术研究 >刘洪愧:​长三角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和建议

刘洪愧:​长三角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和建议

  时间: 2021-12-25      567     分享: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刘洪愧发表了题为《长三角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和建议》的文章。以下截取自文章部分内容: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特征,其不仅体现在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上,还表现为区域对外经济合作上,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目前,我国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为长三角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总结它们参与“一带一路”建议的实践经验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拟以长三角地区为例进行研究。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简称“三省一市”),总面积为35.8万平方公里。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1]对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和成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长三角地区进一步利用自身优势,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开拓创新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其实践经验值得其他地区借鉴。

一、长三角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比较优势

1.长三角一体化及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优势

中央很早就重视长三角一体化问题,并要求区域内各地区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早在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重要讲话中指出,江苏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要按照统一规划和部署,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2]2018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明确提出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并要求其同“一带一路”建设相互配合、协同发展。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规划纲要》,明确要求长三角“推进更高水平协同开放”“加强国际合作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建设一批境外园区,支持国内企业组团出海”。

2.长三角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经济和地理优势

第一,经济总量大,生产效率高。就其经济总量来看,2020年,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合计达到24.5万亿元,几乎贡献了全国GDP总量的1/4。[3]就其生产效率来看,其总的劳动生产率位居全国前列。且长三角经济发展具有充足的内源动力,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突出、投资结构合理,具备长远的发展潜力。

第二,对外开放程度高,开放型经济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一方面,就开放型经济建设的基础条件来看,长三角具有独特优势。长三角地区有沿海开放城市、海关特殊监管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各种类型对外开放基地数十个,位居全国前列。2013年9月,上海自贸试验区正式成立,成为目前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之后不断扩区,2019年7月新批准增加临港等作为新片区。2016年8月、2019年8月、2020年9月,中国自贸试验区三次扩容,分别在长三角地区内批准设立了浙江、江苏、安徽自贸试验区。至此,长三角地区的“三省一市”均设立了自贸试验区,成为新时代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一体化地区。且2018年以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落户上海并成功举办,未来将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特别是扩大进口的新平台,也将对扩大我国自“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口发挥重大作用。另一方面,就对外开放成效看,长三角地区2020年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达到36.47%,进口占比更是高达48%,且区域内差距不断缩小,贸易结构持续完善。[4]

第三,地理位置好,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长三角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整个区域处于长江经济带下游,是长江和我国东海的交汇点。拥有通江达海、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区位优势,便于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该区域拥有条件优越的口岸或港口城市达46个,可快速通达世界各地,与全球供应链联系紧密。

第四,科技创新能力强,优势显著。长三角地区不仅经济总量大、开放程度高,更重要的是其集聚了一大批科技研发资源和要素,而这正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亟需的。一是科技和教育资源丰富。长三角建设有上海张江和安徽合肥2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而全国目前才有4个类似的国家科学中心,长三角地区相当于占有一半。此外,全国约1/4的重点院校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也位于该地区。二是科技研发能力突出。长三角每年研发费用支出及获得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都约为全国1/3,是全国科技创新领域的领头羊。三是传统制造业产业与科创产业融合度高。该地区内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较快,如新能源和自动驾驶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家居、产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它们与传统制造产业融合非常紧密,可赋能传统产业获得新的竞争优势。随着这些产业和相应的新产业不断成熟并形成国际竞争力,它们有望“走出去”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立一系列加工生产企业和新的供应链和价值链。

二、长三角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及成效

长三角地区积极鼓励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投资快速增长。同时,地方政府层面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开合作,开发建设了10多个海外经济合作园区,对当地经济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此外,长三角各省市建设了多个“中欧班列”起始站点,使得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货物贸易更加快捷畅通。

1.长三角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

长三角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地区,近年来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快速增长。2017~2020年,上海、浙江和江苏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逐年增加。其中,上海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由2017年的2948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3179亿元,进口由2017年的3649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4648亿元。

 浙江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由2017年的6303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8356亿元,2020年对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达到1.16万亿元,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比重的34.1%。江苏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由2017年的5932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7393亿元,占全省出口比重由24.2%增长到26.9%。同时,长三角占全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比重也一直保持在非常高的位置。根据上海、浙江和江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本文计算(见表1),可以发现2017~2020年间,江浙沪占全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比重始终维持在35%左右,其中浙江2020年占全国比重高达15.4%;江苏占全国比重则保持在13.7%左右。

2.长三角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

我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也在逐年增加,2017~2020年,对“一带一路”国家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分别达到144亿、156亿、150亿和178亿美元。长三角地区更是对“一带一路”国家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占全国比重较大(见表2)。就上海来看,2018年仅浦东新区企业在新加坡、捷克等30个“一带一路”国家就投资近200个项目,投资额达46.8亿美元;2019年投资项目增加到454个,投资额高达74.2亿美元。就江苏来看,2019年对“一带一路”国家的直接投资项目达到289个,协议投资额达34.3亿美元,占全国对“一带一路”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的22.87%。就安徽来看,对“一带一路”国家投资额总量不高,但增速非常快,2017~2019年间增速分别高达21.9%、110%、45.3%。

3.长三角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园区建设

我国具有丰富的经济开发园区建设实践和经验,各类经济园区也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带动作用。“一带一路”建设以来,我国充分利用园区建设经验帮助沿线国家发展经济。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开发园区建设经验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来源地,境外经贸园区建设起步早、发展快、质量高、经验多。根据现有文献以及本文整理,表3给出了截至2019年底,长三角地区在“一带一路”国家的经贸园区建设情况。可以发现,长三角三省一市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设了17个境外经贸园区,其中国家级合作建设的经贸园区达到8个,省级经贸园区为9个。[5]泰中罗勇工业园等7个园区被商务部评为高水平境外经贸园区(总共20个)。而由江苏建设的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是我国境外第一家产能合作园区。从园区产业结构看,将逐渐由传统制造业向更加多元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商贸物流和科技研发型园区有望不断增加。


刘洪愧,2016年在中央财经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同年入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研究所博士后,长期以来主要从事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和国际金融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