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旗帜动态> 学术研究 >向松祚:努力重构现代经济学

向松祚:努力重构现代经济学

  时间: 2019-09-10      319     分享: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理事兼副所长,著名宏观经济学家,中国农业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说,“最近五年来,我就在新的认识基础上重构经济学的哲理基础。”

现代经济学的基础有深刻矛盾


近年来对于经济学的批评很多,有的说经济学预测不准,有的说经济学难以解释现实世界。作为一名经济学家,你怎么评价经济学受到的挑战?


向松祚:很多批评没有什么道理。例如,经济学本质上就不能对持续动态演化的经济体系做预测,经济现象本身就是不可预测的,何谈准不准?


不过,近年来我也在反思现代经济学存在的基本问题。其实早在20年前,我就隐约觉得现代经济学的哲理基础有深刻矛盾。


现代经济学的基础是人性自私假设,或者叫所谓的“理性经济人”假设,体现在两个方面:对企业而言,是利润最大化;对消费者而言,是效用最大化。1970年,保罗·萨缪尔森在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仪式上演讲的题目就是“经济分析中的最大化原理”。他把全部经济学问题归结为一个最大化的问题。这大概就是新古典经济学或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基本精神。但却是一个最大的错误。人类经济问题主要不是一个最大化问题。


作为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有什么问题吗?


向松祚:首先就导致了逻辑的内在矛盾。比如说,由理性经济人推导出“完全竞争市场”是最优的。在那里,每个市场参与者都是价格的接受者,没有价格的决定者。


可是,这与现实世界完全矛盾,也与人类行为完全矛盾。在市场里的任何一个人,哪怕是小商贩,都是希望垄断的,因为垄断才有高额利润。


这只是一个例子。新古典经济学那一套学问,从基础上是自相矛盾的。更大的问题是从这个假设出发构造的一套理论,根本解释不了人类经济体系最重要的事实和现象。


但是,所有科学都要有假定。假定不等于现实。只要推论的结果与现实相符合,就没有问题。经济学也是如此。


向松祚:这种实证经济学方法论,最坚定的支持者是弗里德曼先生,现在最热烈的支持者是张五常教授。但是实证经济学方法论本身就有巨大的问题,西方的经济学大师也不是都同意的。科斯就坚决反对,他说,经济学是一门学问,如果它的基础假设跟人的行为毫无关系,那肯定是错的。科斯写了一篇文章叫“经济学如何选择”,就是直接批评弗里德曼的。美国经济学历史上最深刻的思想家弗兰克奈特,也是坚决反对以所谓效用最大化假设来描述人的行为。


那么,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的问题是什么?


向松祚:至少有两个问题:首先,由理性经济人推出来的结论与现实不符合。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世界里不存在,如果存在就不可能出现垄断。


可是现代经济学又提出反垄断,这意味着又把政府引进来,狗咬住了自己的尾巴。


其次,实证经济学方法论是从物理学拿过来的,不是经济学自身发展出来的。物理学的基础假设都是真实的。我通过哲学上反复的思辨,认为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不能与物理学相提并论。


研究人的学问,包括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法学、历史学等,但是和这些学科比起来,经济学又是最靠近科学的。


向松祚:物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外在的、客观的、离开人而独立存在的世界。可是,人的世界是人自身的创造,不能离开人而独立存在的。那么,人自身创造的世界能不能利用物理学的办法来研究?更重要的是,现代经济学能够解释世界吗?我认为,它对人类最重要的经济现象做不出合理解释。比如说,为什么需要有企业家?


这种解释就是简单的价格理论的推论,张五常教授的最大贡献就是向前推了一步,认为是一种合约替代另一种合约。问题是,公司产生后完全改变了世界,岂是简单地替代市场?如果它只是替代市场机制,为什么公司会有这么强大的创造力呢?


在我看来,公司的本质就是把个人的创造力通过一种机制集合起来形成一种完全崭新的创造力,一种组织的创造力,公司和人一样,同样展现出无限的创造力。


经济学首先要解释,公司为什么会有那样超越个体的无限创造力?公司是人类经济体系演化过程出现的一种新物种,一种自组织。要解释公司,就要回到原点,重新认识人的本质。主流经济学认为人是理性、自私、效益最大化的,这种对人性本质的认识不算错,但是很肤浅。


人的本质是面向未来的无限创造性


在你看来,人的本质是什么?


向松祚:我研究古今中外哲学家的论述,逐渐形成了一点新认识。我认为,人的本质是面向未来的无限创造性。


所有生命都不是面向死亡、面向结束,而是面向未来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而一切创造一定是面来未来不可知的事情去进行探索,因此又是无限的。人的创造性分两个平行层面,所谓“一心开二门”:一个是精神或道德的无限创造性,一个是知识或物质的无限创造性。


那么,什么是精神的无限创造性,或者道德的无限创造性呢?


向松祚:人的精神或道德的无限创造性就是人内在具有的永恒的不断提升自我精神境界或弘扬内在精神的无限动力或潜力。一切宗教的本源都是基于人的无限的道德或精神创造性。不管是佛教、道教,还是基督教、儒家学说,都认为人永远有向上精神提升的无限动力,人能够不断地修炼自己,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从而达到成佛、成圣、成真人、成为基督徒的最高境界。假若人没有内在的精神或道德的无限创造性,一切伟大宗教都不可能存在。正如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说:我不知道什么叫基督徒,我只知道基督徒永远在路上。这就是人的精神的无限创造性。


除了内在精神的无限创造性或创造力,人心还有内在无限的知识或物质的创造性。人还能创造知识,包括对人自身和客观世界的认知。知识可以化为物质财富,古往今来的一切典章文物都是人的这种创造性的结晶。人的知识创造性是永恒的、无限的。人对知识的追求不可能有止境。


你对人的本质的定义,是个体,还是群体?如果是个体,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面向未来的无限创造性。


向松祚:对人的定义只能是对个体来讲。每个人都具有无限创造性,只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显现出来而已。就像佛法讲的,人人都有佛性,没成佛只是因为没有把我们的潜能发掘出来。


其他哲学家有类似的表述。比如,王阳明主张“人心本性自足,不假外求”,说的就是人心有内在无限的创造力。王阳明的学说受陆象山的影响,陆象山的思想又来自孟子和大乘佛教的影响。西方讲的最好的是康德。他认为宇宙的秩序就是人心的秩序,他在《纯粹理性批判》里提出“知性为自然界立法”,对我有重大启发。这些先哲都是静态地讲创造性,我所说的创造性是动态的。


对于人的本质进行重新定义,意味着你对经济学的认识与新古典经济学有重大区别,因为新古典经济学就建立在理性经济人的基础上。


向松祚:是的,最近五年来,我就在新的认识基础上重建经济学的哲理基础。


如果人的本质是面向未来的无限创造性,那么,人的一切行为可以分成两个层面:适应性行为和创造性行为,起支配主导作用的一定是创造性的行为,因为只有创造性才能克服未来的挑战。新古典经济学讲的主要是适应性行为,价格机制都是适应性的。这种被动的适应性行为只是人的行为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人的面向未来的创造性行为。新古典经济学讲的是均衡,创造性行为就不可能有任何均衡,它是一个动态的、非均衡的体系。由此出发要研究,人的创造性的行为的根本性规律。


人的创造性的行为有规律吗?


向松祚:当然有。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规律是规模效益递减,而人的创造性的基本规律是规模效益递增。为什么呢?因为人的创造是累积过程,不断地跨越台阶,每跨越一个台阶都是收益递增的结果。


现代经济学注意到技术进步的作用,因此也讲规模效益递增。


向松祚:但是它没有讲清楚,规模效益递增的本质在哪里?


在我看来,最能够彰显规模效益递增的,就是大家最熟悉的“摩尔定律”。它本来只是英特尔公司创始人戈登·摩尔的预测,但是由于全世界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们持续不懈努力,无限创造力的汇集让预言成真。摩尔定律并不是一个客观规律,它是人的无限创造力的彰显,是人的无限创造性的最佳范例。


人类积累了几千年,突然爆发了工业革命。知识技术不断累积,又出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现在又出现人工智能革命。整个人类的演化其实就是规模效益递增的结果。


向松祚,汉族,1965年出生于湖北省秭归县。早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先后留学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宏观经济学家。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理事和副所长,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现任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OMFIF)顾问委员会成员、研究委员会成员,中国民生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环球财经》杂志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