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旗帜课程> 军事 >苏浩: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外交的道义制高点

苏浩: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外交的道义制高点

  时间: 2020-04-29      2060     分享:

授课老师:苏浩 (外交学院战略与和平研究中心主任

课程简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当前国际形势的总体判断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提出,并取得了重大成效。我们如何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呢?又如何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针对这些疑问, 苏浩 外交学院战略与和平研究中心苏浩主任,从当前国际形势、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内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对中国外交的指导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五个方面 ,为我们做了详细的讲解。


一、如何认识当前国际形势


回首过去,近代世界是强权政治的世界。过去的世界应该说是一个失衡的世界、不平等的社会,同时意识形态或者政治制度的对抗、对立非常鲜明。

那么,在过去的世界当中,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在古代,中国是以“天下观”来看待世界,其建构的是一种东亚的世界秩序。

到了近代,中国受尽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帝国主义的扩张之苦。

冷战结束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面向世界,也走向了世界。

而今天的世界,应该说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整体国际形势有这么一些基本分析:国际形势的基本态势是总体和平、总体缓和、总体稳定。在总体稳定的国际局势之下,国际关系发展有以下两大趋势。

第一个趋势,国际关系全球化。

第二个趋势,区域合作一体化。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的高度和人类社会的广度,把握国际形势,提出中国外交要树立正确“三观”:

第一,正确的历史观,就是不仅要看现在国际形势什么样,而且要端起历史的望远镜,回顾过去、总结历史规律,展望未来、把握历史前进大势。

第二,正确的大局观,就是不仅要看到现象和细节如何,而且要把握本质和全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避免在林林总总、纷纭多变的国际乱象中迷失方向、舍本逐末。

第三,正确的角色观,就是不仅要冷静分析各种国际现象,而且要把自己摆进去,在我国同世界的关系中看问题,弄清楚在世界格局演变中我国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制定我国对外方针政策。

基于此,对于面临“困境”的世界应该怎么办,习近平总书记作出“解困”世界的思考,提出破解“四大赤字”。

第一,破解“治理赤字”,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继续高举联合国这面多边主义旗帜,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里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一个重要的解决世界赤字问题的方案。

第二,破解“信任赤字”,要坚持以义为先、义利兼顾的正确义利观,构建命运与共的全球伙伴关系。

第三,破解“和平赤字”,要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各国一起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世界长久和平。

第四,破解“发展赤字”,要坚持创新驱动、协同联动、公平包容,在此基础上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让各国人民共享经济全球化发展成果。


二、习近平主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个国家重大战略性和未来远景性规划的设计,是习近平同志在当选总书记以后正式提出来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正式发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而在这之前,“命运共同体”只是一个构想。

2012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代表座谈时第一次提到“命运共同体”。

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演讲。习近平主席第一次在国际场合向世界提出“命运共同体”的概念。

2013年3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坦桑尼亚时谈到:“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发展任务、共同的战略利益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2015年3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的主旨演讲中提到“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了迈向命运共同体的“四个坚持”: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这样就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理论内涵。

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向世界发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

在此之后,习近平主席继续在联合国的舞台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了更加详细的阐释。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

更加值得强调的是,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宪法修正案,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三、如何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内涵


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于人类社会,是超越民族国家来看待整个人类的。

首先,从世界安全角度来看,传统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都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威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整体安全的需要。

其次,从全球政治角度来看,今天的世界已经是超越民族、国家的人类社会,所以要从超越国家的角度来看待全球政治的建构。

再次,从经济角度来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最后,从整个人类社会来看,人类社会是融为一体的,今天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人类通过旅游、就业、学习的方式在全球流动。

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道义的内涵和价值,这一点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里明显体现出来。我个人觉得,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符合人类社会的“道义”伦理的。“道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双重意义,即“道”和“义”。

“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双重意义:首先,“道”指天地人相协调的“天道”,其次,“道”指人类社会的“世道”或“人道”。

“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三重含义:其一是“仁义”,其二是“公义”,其三是“信义”。“道”和“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有价值的内涵,两者结合就形成了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内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大道之行”的体现:

第一,以“天道”定世界大势,这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中有突出的体现。

第二,以“人道”定外交内核,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在天地之间“中行”,其本质是体现人类最高价值的“天下为公”和“世界大同”。

第三,以“正道”定外交性质,决定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建构,从而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核心。

第四,以“王道”定外交方式和路径,深化了中国外交理论的道义内涵。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

第五,以“道统”明确外交定位,使中国方案具有世界意义。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对中国外交的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共同理想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特别强调实践的维度,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对中国的定位:中国是一个和平发展的国家,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第二,建构中国能力:通过陆海统筹设计,通过综合国力的增强,使中国更好地在世界上发挥作用。第三,外交政策中的新安全观:通过分享新安全观,来建构一种共同合作和可持续的安全世界。第四,通过开放、包容、普惠和平衡的外交方式,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第五,大国外交:中国对外关系发展要用合作共赢的全球伙伴关系来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第六,周边关系: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促进亚洲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七,区域之间关系:积极推动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合作,形成跨区域或区域间合作网络。


五、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第一,顺应新全球化的浪潮,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第二,推动各国文明交流互鉴,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三,以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第四,以新安全观指导国际安全秩序的建构。

第五,正确处理大国关系,推动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

第六,努力推动睦邻、富邻的中国周边外交,实现互利共赢的亚洲命运共同体。

第七,注重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互利共赢的合作。

第八,“一带一路”倡议与区域间合作网络,实现整个世界的联动。

第九,通过一系列外交重大倡议,推动构建“开源式”的国际系统。